• 歡迎來到工程機械品牌網!

    新聞資訊
    • 全部
    • 新聞資訊

    賈玉樹:從工程技術走向工程科學


    發布時間:2020-07-27 10:19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從工程大國走向工程強國,是當代中國工程科技領域一項重要戰略任務,要求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重心從工程技術轉向工程科學。一般說來,工程技術是人們在工程實踐中逐漸發展和積累起來的各種實用性技術。早期它來源于各行各業、各種各樣能工巧匠的實踐經驗;隨著現代自然科學興起,則主要來源于各行各業、各種各樣工程實驗室中發展起來的形形色色理性化科學知識,人們通常稱之為科學技術,是工程科學的產物。工程科學是錢學森先生早年提出的概念,按照工程哲學創始人李伯聰先生闡釋,工程科學是關于人工物的科學,以區別于各種關于自然物的自然科學,因為工程是人類的一項造物活動。

      首先,從工程技術走向工程科學是打造工程強國的必由之路。工程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產物,其強弱同這種認識與改造的深度和廣度密切相關。工程技術是工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基礎,但同科學相比,還缺乏認識維度,雖然可以打造一個強大的工程實體,然而對于是否“強大”本身則還無從認知,這正是工程科學發展的邏輯依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錢學森先生早年曾把工程設計與評估等問題作為工程科學的首要內容。科學思維的本質是理性化,即對于現實世界的超越和對于可能世界的建構,要求人們面向抽象的世界,面向可能的未來,充分發掘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內在潛力,自覺構想人類各種可能生活方式,把當前抽象的可能轉變為未來具體的現實。

      其次,從工程技術走向工程科學是當代中國科技發展所處的特定歷史階段邏輯規定的。當代中國科技體系是近代以來在民族危亡與復興的宏大時代背景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以現實性、實用性、經驗性工程技術為特色,本質上是中國傳統工程技術體系的現代翻版。這種經驗性實用工程科技體系具有這樣兩個特征:其一是工程牽引,科學與技術都是適應工程建設需要累積發展起來的。科學沒有超越的維度喪失原創動力;技術難以擺脫身體經驗從科學中獲得理性化源泉,科學技術指數性暴漲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其二是創意萎縮,工程項目的決策與設計根源于國內外同類工程項目本身,跟蹤、模仿、復制,亦步亦趨,不需要專業化創意機構,科學與技術難以介入創意過程,無法走到工程前面引領其發展,導致創新驅動所擁有的內在潛力始終不能夠得到發揮。

      再次,從工程技術走向工程科學也是當代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所面臨的特定國內外環境的客觀要求。當代中國科技發展已經走到這樣一個轉折點上,即從過去對于世界發達國家先進科學技術的跟蹤、復制與改進,到現在不能復制、難以追蹤和無從改進。未來科技發展需要中國自己的科技人員自力更生,開創一條屬于中國科技自身獨特的發展道路。

      第一,工程實踐對原創性科技成果的需求呼喚自然科學,尤其工程科學,優先發展。工程科學不僅是一種探索型的科學,而且是現代科學文化同中國傳統工程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可以同時享有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思想文化資源。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談到芯片問題時曾表示:“自研芯片光砸錢不行,企業更需要物理學家、數學家等。”這里所說的物理學家、數學家,顯然已經不是純粹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家,而首先是在工程科學領域工作的形形色色工程物理學家與工程數學家。當前急需的所謂“卡脖子”技術也大都是工程科學的產物。

      第二,未來中國工程實踐對科學技術的全方位需求與中國科技本身的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和影響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需要全面繁榮發展基礎科學,尤其是工程科學。根據李俠教授對中國學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統計分析,目前國內的低端知識存量嚴重過剩,而高端知識存量則明顯不足。工程科學具有應用屬性,通過它解決眼下急需的“卡脖子”技術,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但工程科學也是科學,基礎科學,搞工程科學不僅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且需要超越功利的思想境界。沒有基礎科學的優先發展,僅僅把眼睛盯在芯片、光刻機、操作系統、航空發動機短艙等若干“卡脖子”技術上,仍然是工程牽引,即使解決“卡脖子”技術,也依然改變不了跟跑的性質。要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成為名副其實的工程強國,必須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構科技發展戰略,推動中國科技體系結構從實用型向探索型根本轉變。通過自然科學,尤其是工程科學的全面繁榮,發展高端知識,推動中國科技體系結構轉型升級,爭取能夠讓顛覆性創新成為一種常態,根本改變中國低端知識存量過剩的局面,才能夠在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發展的未來世界掌握主動權。

      第三,相應地,培養像錢學森那樣的工程科學家與戰略工程師在今天要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比較而言,杰出的自然科學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天賦,不完全是教育能夠批量炮制的,必須通過優化人文環境使之脫穎而出。我們的大學要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要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如此才能培養出堪當國之大任的工程科學家與戰略工程師。從杰出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過程來看,它應當是理解、把握、回答和闡釋“錢學森之問”的重要途徑。

      最后,再回到理論層面,應當說,工程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這里之所以特別強調工程科學優先發展,是因為在現代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社會一體化的大科學、高技術時代,由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個人興趣驅動的純粹自然科學事實上已經讓位于社會需求牽引的工程科學。在這樣一個高科技時代,即使純粹自然科學,沒有工程與裝備支撐也寸步難行。在現代科技體系結構中,工程科學是聯系和溝通純粹自然科學與實用工程技術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純粹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必須通過工程科學的中介和轉化,產生各種科學技術,才能夠加以應用。同時由于超越能工巧匠對身體經驗的依賴性而獲得獨立發展,科學技術不僅擁有邏輯性知識形態,呈現指數性暴漲,而且可以物化一系列無人化工程裝備,激活一個又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邏輯性工程可能“世界”。

    相關下載

    熱點專題

    點擊排行

    點擊排行

  • www.色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