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工程機械品牌網!

    新聞資訊
    • 全部
    • 新聞資訊

    立足小區域,擁抱大格局 主動走出去的栗隆學到了什么?


    發布時間:2020-09-01 15:45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作者: 白洋

     

      劉建敏最近剛剛從蘇州考察歸來。6月份以來,他已經三次驅車前往蘇州的多家商混企業進行實地考察。這三次考察令劉建敏受益匪淺。疫情影響,今年河南商丘地區的房建市場開工率下滑,隨之產業鏈條上的混凝土企業也不同程度受到波及。

      位于商丘市夏邑縣的栗隆建材有限公司(下稱栗隆建材)同樣難免其擾。劉建敏便是這家混凝土企業的董事長。商丘市夏邑縣,在這個被譽為“孔子祖籍”的縣城里,栗隆建材可謂小有名氣。成立于2008年的栗隆建材是夏邑縣第一家商混企業,同時也是整個商丘市第二家商混企業。提到這一點,劉建敏頗為自豪:“是栗隆把混凝土帶到了夏邑。”

    栗隆建材董事長劉建敏

      嚴字當頭

      劉建敏是個土生土長的夏邑人。縣里有多少村莊?各村有多少人?占地多少?等等,對于家鄉的大事小情,他都再清楚不過。栗隆建材成立之前,劉建敏曾在外打拼十數年,所做的事情也都與混凝土密切相關。

      “我進入這行大概是在1999年。”那一年,劉建敏組建了一支混凝土運輸車隊,專門承攬中鐵、中交系統的混凝土運輸業務。

      與很多夏邑人一樣,劉建敏身上透露著一股踏實做事的淳樸氣質。在此之后的6年時間里,劉建敏全身心投入到這份事業。“與中交、中建打交道,對方交付的運輸任務,我們從不打馬虎,每次都能圓滿完成。過程中也得到了他們的‘點贊’。”劉建敏邊說邊舉起大拇指。

      2006年,劉建敏決定返鄉,并開始籌備成立栗隆建材。“兩年后,我們企業正式成立。”

      對于成立混凝土企業,劉建敏并不是一時腦熱,而是與家人詳細規劃后做的決定。“早前幾年,在給中交、中建運送混凝土的過程中,自己也了解了對方在生產、運輸、施工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劉建敏對學習新知始終保持渴望心態。不僅在管理方面,對于攪拌車、泵車的各零部結構、設計原理等,劉建敏在那六年時間里,也都了解得十分透徹。

      劉建敏直言,現階段企業運營的管理制度延續了這些大央企的某些理念。其中最核心的內容便是對企業自身管理的“嚴要求”。6年與國字頭央企合作,讓劉建敏身上自然而然養成了嚴于律己的品質。而對企業產品的質量保證,劉建敏一如既往遵循“嚴要求”。在公司內部,劉建敏最常提起的一句便是“質量差的原材料絕對不能進廠,質量不過關的混凝土也絕對不能出廠”。

      “嚴”字當頭,保證了栗隆混凝土產品的質量。劉建敏深知“質量為王”的道理。“混凝土生產有國家標準,有行業標準,但公司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并且這套標準要比國標和行業標準的要求更高、更嚴。”劉建敏底氣十足地說道。

      因此,這么多年里,盡管栗隆建材對外沒有業務員跑業務,但在商丘市,認可栗隆,并主動找劉建敏談合作的上、下游企業卻不在少數。不過,與如今公司廠區進出攪拌車絡繹不絕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二年前,整個夏邑縣對商品混凝土還知之甚少。

      憶及當時縣城市場上對商混的不認識、不認可,劉建敏略顯無奈:“那時候縣里面的民眾都認為混凝土就是往水泥里面摻上沙子。”為消解大伙的疑慮,劉建敏帶著技術人員親自到現場講解,并做施工試驗。“我們以工期縮短三分之一的結果逐漸說服了施工方。”起初的兩年時間,栗隆建材的年產量僅在3萬方左右。但情況在好轉。“2010年,我們的生意開始有了起色。”劉建敏抓住機會,在之后的兩年時間里,穩步將混凝土推廣到了整個夏邑市場。他也成了家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主動輸入

      2013年,栗隆建材自有攪拌車數量達到35臺、汽車泵數量達到13臺。“那時候我們公司的生意非常火。”劉建敏回憶,當時混凝土生產線全天都停不下來,攪拌車一輛接著一輛駛出、駛入廠區。“最好的幾年里,企業的年產值維持在較高水平。”

      隨著市場蛋糕做大,栗隆建材的持續發展開始出現諸多難題。車隊管理負擔加重、人員設置極為冗雜等。“這些問題陸續在2013年前后顯現。”劉建敏陷入困頓,企業在做大,管理卻依舊很粗放。

      為了突破瓶頸,劉建敏選擇走出夏邑,去外省看看。他將自己的目的地定在當時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兩個省(市)——上海和廣東。“當時對上海和廣東的多家企業進行了考察。”“震撼”是劉建敏給出的評價,“干凈的廠區,看不到一點揚塵現象,車隊進出井然有序.....”這不禁讓他聯想到栗隆建材的現實情況。

      結束了上海、廣東等地的游歷后,劉建敏回到縣城,并先后做了幾個決定。“涉及車輛管理、人員精簡,以及商混生產運輸的環保問題等。”正是這些決定,再次讓劉建敏走在了商丘同行的前面。

      起初最讓劉建敏頭疼的是車隊管理問題。早年在為中交、中建運輸混凝土時,劉建敏管理的攪拌車最多時達到19臺。但在2013年,隨著企業生產規模擴大,他需要管理的攪拌車數量也翻了近一倍。同時,泵車、生產線同樣需要更加精細的管理。這讓劉建敏有點兒吃不消。

      為了更方便管理車隊,劉建敏結合滬、粵幾家商混企業的管理經驗,同時根據栗隆的實際情況,最后決定將當時自營的十多臺攪拌車轉手賣給個人。“由個體直接管理攪拌車。然后我們再將攪拌站運送混凝土的活交給個體,由他們為栗隆提供服務。”對于當時的這個決定,劉建敏坦言,“實實在在地降低了企業的管理負擔。而且這些攪拌車留在個人手里,也會得到更加精細的管理維護。”

      在為車隊管理進行減負后,栗隆對內部員工也做了精簡。“前幾年,公司通過考核,挑選出真正能夠勝任崗位的員工。實行責任到人,降低崗位責任重疊部分,由個人承擔起對應的崗位職責。”劉建敏表示,經過嚴格精簡,目前公司員工數量基本控制在了70人左右,每個人都可以適應并滿足崗位需求。

      同時,栗隆建材還會定期組織員工去中交、中建進行培訓。讓員工接觸前沿的行業技術,實地感受央企的嚴格管理氛圍,主動輸入。劉建敏說:“栗隆的一切,從技術到管理都或多或少能看到這些央企的影子。”

      順應趨勢

      環保一直是商混企業必須要啃掉的硬骨頭。

      走進栗隆建材的混凝土生產廠。整潔的路面看不到揚塵,灑水車全天定時在廠區內完成灑水作業。這一切在劉建敏眼中都再日常不過。“我們的攪拌站雖然不大,但每天早晚都會安排清掃車在廠區內進行清掃,全天灑水車會定時定點對路面進行灑水。”

      劉建敏一直以來都在提倡“商混企業要實現全過程綠色環保”。早在栗隆建材成立之初,劉建敏在車型購買時,就選擇了國三標準排放量的攪拌和泵送車輛。盡管當時整個縣城還并未就此做過專門要求,但劉建敏依舊選擇按照國家標準辦事。2013年滬粵考察結束后,商混企業“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劉建敏心里埋得更深。

      每次省、市召開環境保護電話視頻會議時,劉建敏都會親自參加。在他看來,自己親自去聽,細節性的內容不容易錯過。“后續我們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相應調整。”

      今年,栗隆建材的攪拌車、泵車陸續進入更新換代期。這一次,劉建敏決定更換50臺國六標準的輕量化攪拌車。

      對于輕量化攪拌車的推廣,劉建敏十分支持。“車輛超載對路況的損害極大。輕量化攪拌車的推廣能夠對超載現象產生一定的遏制,更符合國家標準。”劉建敏提到,盡管從商混企業的角度來看,購置輕量化攪拌車會使企業成本暫時性的增加,但這是行業趨勢,企業必須主動順應。

      再看差距

      疫情對栗隆建材產生不小的影響。作為企業的掌舵者,劉建敏并沒有被一時的變化所嚇倒。相反,面對疫情,劉建敏做好了持久迎戰的準備。“當前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現有規模,穩住市場。”他說道。

      6月初,在全國疫情漸趨穩定后,他再次決定放下手邊的事,驅車到蘇州考察一番。“沿途經安徽、江蘇多地,拜訪了不少企業。”劉建敏說,從6月份開始,他前后3次去往蘇州考察。對于這幾次考察經歷,劉建敏收獲頗豐。但同時,也讓他再次看到了商丘與東部的差距。

      近年來,東部發達省份的商混企業陸續升級混凝土生產工藝,實現了混凝土的全封閉生產。生產工藝的改進,既保證了產品質量,也將揚塵、噪音污染阻隔在了生產車間。“除生產工藝,在混凝土施工工藝方面,我們同樣與這些發達地區存在很大差距。”三訪蘇州后,劉建敏把考察情況向河南省混凝土協會相關負責人做了匯報。

      “相差4-5年。”這是劉建敏估計的差距。但他也承認,實際差距可能并不止5年。在夏邑這樣一個總人口僅30多萬的縣城,栗隆建材的年產值曾一度翻倍增長。只不過對待數字,劉建敏始終以較冷靜的眼光去視之。此刻,他更多關心的是“兩地間的差距如何去填補?”。

      采訪中,劉建敏透露了自己的多個想法。其中包括建立標準化實驗室。與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以及河南省建筑科研院進行對接,“建成后的實驗室將為商丘市培訓大量混凝土行業的人才,同時研發新的高性能混凝土,并推廣混凝土新產品,新工藝。”

      對于商丘地區混凝土行業的未來發展,以及怎樣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劉建敏展現了十足的信心。從技術升級到人員培養,劉建敏有自己的一套“算盤打法”。在產業鏈延伸方向上,劉建敏亦有建立砂石骨料生產線的動作。但無論心中藍圖如何規劃,劉建敏始終以“向外學習,對內輸入”的動態眼光,朝著既定的發展目標,不斷完善自己的決策。



    關鍵詞: 企業,混凝土,建材,管理,攪拌車,栗隆建材

    相關下載

    熱點專題

    點擊排行

    點擊排行

  • www.色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