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看建雄安 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發布時間:2020-10-20 09:56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作者: 本刊編輯部
作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先行區容東片區,已從圖紙走入現實。建設者們加足馬力,施工現場熱火朝天,每一點變化、每一項進展都令人振奮。
容東片區規劃面積12.7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約17萬人,擔負著首期居民征遷安置的重要功能。
從過去的村莊到未來的安置房,為保障老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容東片區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的建設是重中之重。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做為雄安新區建設的“探路先鋒”,是容東片區開發建設的先行項目,建成后,將是雄安新區第一個標志性城市建筑群,對雄安房建全面開工建設有巨大的引領作用。
2020年4月初,雄安新區對容東片區安置房六個組團進行施工總承包集中招標,標志著雄安新區正式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每個熱火朝天的項目工地上,可見千年大計“開路先鋒”——雄安建設者們忙碌的身影。
中鐵體量最大
2020年5月9日,中鐵建工集團成功中標雄安新區容東片區E組團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總建筑面積 175.9萬平方米,合同額 65.4 億元,是雄安新區目前單標段建筑體量最大,合同額最高的項目,也是中鐵建工集團有史以來建筑體量最大、合同額最高的住宅項目。
中鐵十二局雄安站施工現場
5條市政道路、2條下層路、7座橋梁、大型綜合管廊、綜合管網以及排水管網,這是中鐵十二局集團容東片區項目部的主要施工任務。在建項目需完成近50億元的施工產值,平均每月至少要完成5個億的產值。“從項目承攬數量來看,中鐵十二局集團已經成為雄安大基建市場中的‘領頭雁’,在中國鐵建雄安新區市場份額占比是大頭、也是重頭”,中鐵十二局集團公司副指揮趙福明介紹。
截止到目前,已公開發布的有關雄安新區的中標項目中,工程建設類的項目已累計超 2000 億元。而這些項目的施工建設,基本上被各大建筑央企和地方國有建筑施工企業承攬,還有一些實力不俗的民企也投身于新區的建設中。
中國中鐵在雄安新區的建設項目中,所占的市場份額比例最多;中國建筑、中國鐵建比較接近,中國交建也有不錯的占比,央企之間相互聯合,也是新區建設的一種大勢。北京城建、北京建工、河北建設、北京市政等作為地方國企,其項目建設的體量也在雄安占據了一定的份額。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建設現場已樹立塔機千臺左右,進場建設者超過5萬人。
商混布局加快
由“望志”而“興業”,是歷史的巧合,也喻意著歷史的必然。
在千年大計雄安新區建設中,一批有實力勇擔當的創業企業正在風雨兼程演繹恢弘旋律,煜昇集團正是其中之一。成立三年有余,立足預拌混凝土、干混砂漿、機制砂制備,以混凝土運輸、泵送服務為先導,煜昇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8條預拌混凝土生產線,上百輛運輸泵送車輛的綜合性混凝土供應服務商。2020年上半年,煜昇集團日產混凝土峰值達到1萬m3,月產峰值突破22萬m3,為雄安新區建設創造了實實在在的業績。
煜昇集團上百輛攪拌運輸車和泵車優先保障京雄高速建設。調集精兵強將和高水平司機操作手,30余輛攪拌車、10臺泵車以高效率的管理調度,高質量的施工裝備和精細化的操作,保障京雄高速公路混凝土40萬m3運輸泵送任務。尤其是在箱梁澆筑過程中,5臺泵車集中施工數小時連續不斷澆筑C50混凝土,獲得中交一公局施工方的高度肯定。
根據雄安新區建設規劃,將在周邊區域布局30家預拌混凝土攪拌站。煜昇集團率先布局的3條240m3/h和5條180m3/h生產線是在建攪拌站中距離優勢最為明顯的站點。投資2000萬元的干混砂漿、機制砂二位一體生產線也已經投產,另外兩條240m3/h生產線即將上碼,建成之后,煜昇集團混凝土日產能規模將達到2萬m3,成為雄安新區預拌混凝土當之無愧的主力龍頭供應商。
設備租賃星夜兼程
2019年7月,龐源租賃注冊成立了河北龐源建筑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全力以赴服務于雄安新區建設。
北京龐源已進場完成100余臺塔機的租賃。投資10億元的龐源租賃塔機智能制造與再制造基地正式啟動,無疑將為雄安新區的建設提供更準確、更及時、更周到的服務。龐源租賃聚焦雄安戰略,已全面步入實施的快車道。
談起參建雄安建設的感觸,北京巖吉祥機械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崔巖感慨頗多。
“雄安商服中心項目,要求24臺塔機在15天內全部進場安裝完成,對我們的設備調運進場和安裝形成了巨大的壓力。雄安建設就要適應雄安速度,各個參建單位在總包方、租賃產權方和設備制造廠家的全力支持配合下,星夜兼程保質保量完成交付安裝任務。”崔巖說。
在雄安啟動區容東片區、管廊項目和雄安高鐵站等大工程帶動下,有近千臺中聯重科塔機進駐雄安建設工地。特別是在半個月時間內,中聯交付了超過五百臺中聯塔機,創造了單一工地產品交付的奇跡,也體現了中聯對雄安的重視。
地下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容東片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基本原則,強化對地下空間規劃利用方式的創新和探索,設計“六橫七縱”的干線市政道路和“一環七枝”的干線綜合管廊,構建了地下綜合管廊、地下停車空間、地下公共服務空間、地下公共活動空間等構成的地下空間系統,實現架空線路入(管)廊和城市地下管線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
雄安新區容東AF社區RDSG-1標段E3路第一段穿湖隧道由中鐵隧道局集團承建,據項目負責人梁云生介紹,容東AF社區RDSG-1標段工程包含2條穿湖隧道,總長919米。其中E3路長491米,N4路長428米,設計為雙向4車道。目前E3路第一段穿湖隧道主體結構施工已完成。“穿湖隧道采用放坡開挖施工,結構寬21.1米,高7.3米,底板厚度0.9米,頂板和側墻厚0.8米。隧道結構防水采用國內頂級防水材質強化防水層處理,隧道鋼筋采用了智能化鋼筋工廠集中加工、統一配送,保障質量標準。此外,項目運用高分子復合材料模板強化混凝土澆筑成型質量,實現內實外美,積極創造‘雄安質量’。”梁云生說,“穿湖隧道建成后,車輛可從湖底穿隧道而過,既實現容東片區交通路網串通,又不破壞湖面的景致和生態水系的完整性。”
據了解,第一段穿湖隧道主體結構施工共計投入4臺63米車載泵、24名混凝土工,12小時內完成了1920方混凝土的澆筑任務。為此,該項目工人實行晝夜倒班施工,同時從原材料、施工工藝等多方面加強管理,確保質量與速度兩不誤、有保障。
在容東片區綜合管廊RDSG-4標段項目現場,上口最大近100米寬、10多米深的基坑里,挖掘機“嗡嗡”作響,釬探機“當當當”地向下檢驗地基承載力,在它們后面,高8.8米、寬14米的雙層地下綜合管廊雛形已現。
中建八局雄安容東管廊項目4號橋梁施工現場
該標段的2.5公里廊道里,12個這樣的工作面正在同時施工。
“為以最快的施工速度推進工期,我們現在采用的是‘大平行、小流水’的施工方式,多開工作面,同時優化作業流程。還盡可能多地采用裝配式施工,提高施工效率。”中建八局容東片區綜合管廊RDSG-4標段項目的總工程師張樂說。
容東片區綜合管廊主要包括E1、N6兩部分,N6是單層管廊;E1是雙層管廊。管廊一層變兩層的節點轉換就在張樂所負責的RDSG-4標段。項目主要包括2.5公里管廊工程、9.3公里道路工程和8座橋梁的修建,工作量有多大?張樂打了個比方:折算成混凝土澆筑,100多天要澆筑20多萬立方米混凝土,相當于每天要澆筑一個標準游泳池,還不考慮風雨等惡劣天氣。“而且是線性澆筑,不是大體積集中澆筑。”張樂補充道。
“這個節點處,基坑兩邊的跨度達100多米。”張樂說,面對這么大的基坑開挖,選擇什么樣的基坑形式,基坑開挖深度多少,吊裝機械如何選型,場地作業平面怎么布置都需要仔細研究。不同的機械型號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履帶吊花費高,移動性強,塔吊雖然移動性差,但效率高,一上午,塔吊能吊100多次,履帶吊只能吊十多次。”
綜合管廊建成回填
另一個難點,是N6管廊最北段部分——短短150米的距離內,N6管廊要完成3次下穿,分別是下穿現有S333省道、一座橋梁,還有現有津保鐵路。張樂說,最難的是下穿津保鐵路,“凈高4.5米、寬8米的物流通道要在兩個距離30米的橋身之間穿過,穿越深度為地下12米,此外,為保證現有高鐵運行安全,施工不能擾動高鐵地基。”
容東片區綜合管廊RDSG-4標段項目已經是張樂第二次擔任總工程師。他第一次擔任總工程師的湖北黃石體育場項目,去年榮獲“魯班獎”。面對眼下的繁忙和壓力,張樂說,“雖然累,但我們是第一批進來建設,貢獻了‘千年大計’的開端部分,那種自豪感是不一樣的。”
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今年5月,雄安新區正式發布智能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包含基礎設施與感知體系建設、智能化應用、信息安全共三大類的智能城市標準體系,規范了從物聯到數聯再到智聯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標準。
8月17日,我國智能高鐵的“新標桿”——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軌道貫通,雄安高鐵站、容東片區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等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容東片區作為雄安新區先期啟動建設的片區之一,推行綠色智能建造技術,創建綠色智能示范區。創新應用“BIM+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深度融合信息化管控與智能化建造,通過數據的可視化、實時監測、項目管理系統,將視頻監控、環境監測收集到的大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及時對施工方案進行調整和修改,進行“智慧管理”“智慧預警”“智慧決策”,實現了科學管控。“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還連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實時監控施工現場設備使用情況,并百分之百全覆蓋,達到了“設備可控”。
智慧工地打造標志站房
“黑科技、大數據平臺、智能建造等的應用讓施工變得更精準高效了。”談起參與雄安站建設的體會,集團雄安站房一標項目部現場施工管理人員對“智慧建設”感觸最深。他們在施工中全程采用智能建造技術,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先進技術,用智慧科技匠心打造中國鐵路客站創新發展的標志性工程。
“無人機實景建模實現了對項目施工進程的實時監控與評估。”據項目負責人曹太然介紹,無人機+實景建模技術的應用使施工管理人員對施工現場有一個全局并且精確的認知,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與設計模型的比對來掌握施工質量,還可進行經常性的挖方填方計算,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實現降本增效。
該項目部應用BIM放樣機器人,通過對軟件、硬件進行整合,將BIM模型通過平板電腦帶至現場,直接利用模型中的三維空間坐標數據驅動智能型全站儀進行點的放樣,同時使用360度棱鏡反向獲取點的空間坐標,相比傳統施工現場采用拉尺放線和輸入坐標的方式,提升了放線效率和精度。
項目部鋼筋加工采用數控鋼筋鋸切套絲生產線、機器臂自動抓取機器人、數控鋼筋剪切彎曲中心、數控鋼筋彎箍機、行吊等自動化設備,完成了從鋼筋調直、切斷、彎鉤和彎箍等自動化加工,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可通過行吊吊送至運輸車輛,由運輸車輛直接運送至所需施工現場。自動化、商品化的加工配送方式有效滿足了施工一線需求,保障項目施工進度如期推進。
“作為京雄城際鐵路規模最大的新建車站,混凝土澆筑質量關系到工程整體施工質量,所以澆筑過程中根據混凝土的‘體溫變化’進行養護很關鍵。”項目部總工程師賈瑋說。
他們通過建立大體積混凝土無線測溫系統,對筏板基礎、承臺、超長底板、剪力墻、大型鋼柱、大截面弧形型鋼梁進行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監測,有效探測混凝土內外不同層面之間的溫度,為施工班組提供混凝土澆筑后的真實溫度數值,進行混凝土的及時養護,提升混凝土澆筑質量,保證工程整體施工質量。
在塔吊林立的施工現場,記者在相關移動端和平臺端上看到,塔吊運行數據實時顯示在上面。
數十臺塔吊均安裝了塔吊防碰撞系統,實時監控塔機工作吊重、變幅、起重力矩、吊鉤位置、工作轉角、作業風速,以及對塔吊自身限位、禁行區域、干涉碰撞進行全面監控,實現建筑塔吊單機運行和群塔干涉作業防碰撞的實時安全監控與聲光預警報警,有效地防范了塔吊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據了解,雄安站擁有全生命周期數據檔案,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追溯。項目部通過應用鐵路工程管理平臺,實現了無紙化辦公管理,施工日志、站房施組、工程影像資料、檢驗批管理系統、鋼結構焊縫管理系統、試驗室系統、拌合站系統等資料都可通過平臺端進行實時查看,猶如工地大腦,將所有資料進行施工記錄留存,為雄安站建設提供強大數據支撐。
攪拌站成綠色施工樣板
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要建設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成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極、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引擎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打造綠色施工樣板,是雄安新區建設的基本原則,混凝土生產環節也是如此。
5G全覆蓋、全自動化、低能耗??這些充滿科技感的技術,都將出現在曾被認為是高污染的混凝土攪拌站里。記者從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獲悉,服務于雄安新區站前工程、昝崗安置區以及雄縣其他工程建設的雄安新區昝崗混凝土攪拌站,將于今年年底前建成。
攪拌站效果圖
“這將是一座基于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高標準環保型攪拌站。”北京建工新材相關人員介紹,不同于以往,雄安新區昝崗攪拌站不再是純靠人工控制,而是通過物聯網搭建起一個智慧化運行管理平臺,可以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實現設備的自動運行和實時監測。攪拌站內選用的也都是低碳節能、低排放的國際先進環保型設備,可以實現混凝土產品、生產組織全過程、物料轉化全過程的零排放。“根據測算,通過智能化生產手段,攪拌站1小時可生產混凝土240立方米,比現場攪拌的生產效率要提升5倍以上。”
據了解,雄安新區昝崗混凝土攪拌站位于雄縣昝崗鎮東河崗村東南,規劃總用地14萬立方米。廠區采用全封閉式結構,5G網絡全覆蓋,并設計有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伏路燈夜間照明系統、太陽能光熱系統以及超低溫空氣源熱泵系統等,以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
“雄安新區昝崗攪拌站建成實施后,綜合能耗為616.96千瓦時/萬元,相當于0.076噸標準煤。”上述人員告訴記者,北京市2016年萬元GDP能耗為0.2835噸標準煤,是全國最低水平,而昝崗攪拌站遠低于2016年北京市萬元GDP能源。
按照設計,雄安新區昝崗攪拌站混凝土年產能需求量155萬立方米,濕拌砂漿年產能需求量為30萬立方米,瀝青混凝土年產能需求34萬立方米,水泥穩定年產能需求量為127萬立方米。建成后,將依托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建設,主要服務于雄安新區站前工程、昝崗安置區以及雄縣其他工程建設,滿足新區建設對商品混凝土、濕拌砂漿、瀝青混凝土的需求。
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交通”已經率先出發。
根據《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未來雄安將構建連通全國的“四縱兩橫”高速鐵路網。其中“兩橫”,指的是津保鐵路、津雄城際-京昆高鐵忻雄段。“四縱”,指的是京港臺高鐵京雄-雄商段、京雄-雄石城際、新區至北京新機場快線,和現有的京廣高鐵。除了京廣高鐵,另外的兩橫三縱鐵路,都將在未來的雄安高鐵站匯聚。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還提出,構建“四縱三橫”區域高速公路網。“四縱”為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京雄高速(含新機場北線高速支線)、新機場至德州高速,“三橫”為榮烏高速新線、津雄高速、津石高速,實現新區60分鐘到北京、天津,90分鐘到石家莊。
2018年2月28日,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等參與建設的北京至雄安新區城際鐵路正式施工,標志著雄安新區首個重大基礎建設項目正式啟動。
雄安站初露端倪
京雄城際雄安站是雄安新區首個開工的重大交通建設項目。按照計劃,雄安站規劃引入5條高鐵和城際線路,預計今年底正式投入使用。雄安站建成運營后,雄安新區將高效融入“軌道上的京津冀”,形成與北京、天津的半小時交通圈,與石家莊一小時交通圈。目前,雄安站站房主體結構已封頂,橢圓形水滴狀造型初露端倪。
中鐵十二局參建者歷經100多天的奮戰,克服高空作業施工難度大,安全、質量控制難度高等困難,45600平方米站臺混凝土結構及18000平方米高架候車廳鋼結構樓層板已全部施工完成。
數十臺塔吊均安裝了塔吊防碰撞系統,實時監控塔機工作吊重、變幅、起重力矩、吊鉤位置、工作轉角、作業風速,以及對塔吊自身限位、禁行區域、干涉碰撞進行全面監控,實現建筑塔吊單機運行和群塔干涉作業防碰撞的實時安全監控與聲光預警報警,有效地防范了塔吊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外觀造型效果圖
“雄安站開工建設伊始,便做了數字建造與信息智能化建造基礎工作,以實現BIM技術設計、施工、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應用。采用更加科學、自動化的施工生產方式,施工現場遍布眾多大型設備和先進高空作業車設備,施工場外建設智能鋼筋加工廠、智能攪拌站,實現了工廠化加工、商品化的配送方式。”中鐵十二局雄安高鐵站項目科技部長鄭河舟表示,通過深基坑監測、塔吊安全監控等應用,從源頭排查安全隱患,降低安全風險;通過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監測、高大模板監測,有效地保障了施工質量,為打造精品工程保駕護航。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施工現場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房京雄車場鋼結構屋蓋采用拱形箱梁拼裝組成,總重量約25500噸,安裝高度47米,共分為1800構件,1800吊次。
為確保實現既定目標,中鐵十二局充分利用站房高大空間,采用高空散拼的安裝工藝,下部同時穿插進行高架候車廳及站臺結構施工,采用4臺STT2200重型塔吊、2臺260噸履帶吊、3臺200噸汽車吊、9臺80噸汽車吊協同工作,確保各工序無縫銜接,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房京雄車場施工現場
修高鐵像搭積木
修高鐵能否像“搭積木”一樣簡單,京雄城際鐵路的建設者用實際行動回答:可以!在京雄城際鐵路固霸特大橋段,隨著現場指揮人員一聲令下,重達900噸的箱梁緩緩落位,高鐵首段裝配式一體化橋梁主體工程在京雄城際鐵路率先完成,為下一步裝配式橋面系安裝施工奠定了基礎。
京雄城際鐵路是雄安新區對接北京和北京新機場的快速通道,預計2020年年底投入使用,建設工期緊。
中鐵上海工程局京雄城際鐵路五標項目總工程師侯宇飛介紹,為滿足京雄城際鐵路建設提速的需求,建設者大膽采用裝配式施工工藝,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模式,在京雄城際鐵路固安段長達1000米的高鐵橋梁上默默地進行著一場“建筑革命”。
“裝配式工藝簡單來講就是后方‘造積木’、前方‘搭積木’,提前把高鐵橋梁工程的管樁、墩身、墩帽等‘零件’進行標準化設計,分段工廠標準化制造,在施工現場將它們組裝起來就行了。”侯宇飛解釋說。
據悉,該項目施工較傳統現場澆筑橋墩的工藝功效約提高三分之一,一個相同體量的橋梁基礎施工大約節省5天時間。同時,裝配式橋面系通過精準安裝,可以提高橋面系的施工效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有效利用資源。
侯宇飛告訴記者,經過大量試驗、反復論證、多次實踐,926根直徑1米的預應力高強度混凝土管樁、64個重達70噸的墩柱、32個重達104噸的墩帽和31孔重達900噸的預制箱梁順利拼裝完成。由此形成了高速鐵路《橋梁預制拼裝橋墩施工工法》等3項工法和《預制拼裝橋墩施工質量驗收細則》等5項標準,為全路推廣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借鑒。
高速公路加速推進
京雄高速公路是新區連接北京的客運主通道,也是新區對外聯絡的快速通道。主線起自北京市西南五環,經房山區、涿州市、固安縣、高碑店市、白溝新城,至雄安新區與既有榮烏高速相接,全長約100公里。采用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速度均為120公里/小時。
按照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要求,京雄高速公路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現代化交通體系,建設智能駕駛專用車道,實現車路協同,為自動駕駛提供基礎條件。
在京雄高速6標段蘭溝洼特大橋施工現場,一個個狀似花瓶摸樣的橋墩拔地而起,有的剛剛做好鋼筋骨架,有的正在安裝箱梁模板。這種造型的橋墩被稱作“花瓶墩”,是特意為位于雄安的三座特大橋設計的。
京雄高速公路SG6標
京雄高速SG6標項目生產副經理許路介紹,作為中標單位中交一公局調整原來“按月報計劃,月保季,季保年”的進度管理模式,更改為“日計劃”。由于橋梁較多,制梁的速度和質量是項目的關鍵,增加投資,將箱梁模板由原來的10套增加到14套;增加人手,采取24小時倒班作業,目前到場管理與施工人員達到1000人。
目前,京雄高速公路全線6個標段主體施工全面展開,共投入建設者11000多名,機械設備2000多臺套,單月全線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0億元,確保年底前高速主體工程完工,明年6月份建成通車。
榮烏高速新線是雄安新區高速公路建設中,首次采用“智慧建設監管云服務平臺”進行管理的項目,實現了數據的可視化查詢、分析和使用,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在榮烏高速ZT10標段混凝土拌合站,標段黨支部書記、總工程師段長高,指著高高房頂上正在噴霧的噴頭說:“這些噴頭是和周邊PM2.5檢測探頭互聯的,一旦探頭檢測到空氣中污染物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會啟動噴霧頭,自動進行噴霧除塵,確保拌合站生產過程符合環保要求。”
混凝土拌合站料場的自動噴頭
涵洞液壓式整體組合移動模板車正在緊張作業
榮烏高速新線在預制場、拌合場、儲料棚、主要施工便道等重點區域都設置了環保監測自動預警裝置,對粉塵、噪聲、環境溫濕度、風速、風向等環境敏感因素進行實時監測并將數據傳至管理平臺,監測指標超標系統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最大限度保證施工現場環境質量,創造綠色環保的施工氛圍。
項目辦總工王立法介紹,榮烏高速新線還將采用北斗3D攤鋪控制系統,對攤鋪機進行毫米級定位,同時配備高精度激光測高系統,實時采集和監控攤鋪機攤鋪速度、攤鋪軌跡并傳入平臺進行處理,以此修正控制攤鋪機,實現自動化控制、智能化攤鋪。
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與項目管理深度融合,實現高速公路基礎設施數字化、施工要素和過程管理的信息化、風險管控的精細化、基礎設施安全監測的智能化,實現項目智能建造,使榮烏高速新線成為了綠色雄安的智慧工程樣板路。
“我們采用全裝配式施工工藝,建造這座3678米的橋梁,可節約工期3個月。”ZT6標段項目總工程師馬小龍對記者說。在ZT6標段施工現場,2臺輪式起重機吊起一個直徑1米、長度9米多的預制水泥管(橋墩的立柱),把水泥管下面20根直徑2.2厘米的鋼筋,準確插入預制混凝土底座上的20個洞中,然后通過預埋的波紋管壓入水泥漿,把立柱和底座融合在一起,前后用時不過30分鐘。
“我們今天已經安裝了6根立柱,正常情況下一天可以安裝10根,而采用過去現場澆筑的施工工藝,建造一根立柱就需要7-10天。”馬小龍對記者說,他們建造的是河北省第一座全裝配式公路橋,“施工現場的橋梁構件是由工廠預制、運輸而來的半成品,在現場對預制構件做一定處理后,將其進行組裝,因而施工速度顯著加快。”
在ZT10標涵洞施工現場,涵洞液壓式整體組合移動模板車正在緊張作業。該標段總工程師段長高說:“這是我們在山區隧道施工中使用的設備,第一次在雄安新區高速路網建設中亮相。與傳統的拼裝組合模板相比,模板車拼裝一次成型、循環使用、周轉便捷,大大減少了鋼管支架的搭設量。正在建造的涵洞長72米,液壓式整體組合移動模板車60天可以完工,而使用傳統設備則需要95天。”
“代建+監理”中標單位河北省交通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宏軍說:“榮烏高速新線工期緊、任務重、標準高,我們通過大量采用新模式、新工藝、新設備的方式,力爭把被疫情耽誤的時間奪回來,確保2020年底前全線主體完工。”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BICES 2023陜西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西安召開
2023-07-18
BICES 2023河南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2023-07-17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