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臨高速全線最長隧道貫通!3項國家使用新型專利收入囊中
發布時間:2020-12-08 09:23
來源: 中鐵十四局
12月6日,由中鐵十四局參建的墨臨高速公路全線最長隧道——五老山隧道貫通,為年底全線通車奠定了基礎,臨滄也即將結束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墨臨高速公路五老山隧道所在地,地處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瀾滄江畔。然而與美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五老山隧道建設中面臨的一項項難題險關。
五老山隧道位于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境內,左右幅全長13325米,因偏壓淺埋、含水豐富、圍巖種類多、巖體軟弱破碎、大變形段落長等不良地質多,成為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
“隧道進洞施工時,洞口進口端遇到約300米的全風化變粒巖,呈砂狀堆積體結構,存在偏壓、淺埋、富水,施工極為困難,多次出現突水、涌泥及坍塌,大幅段落存在不可控大變形的情況”,項目負責人周寶龍介紹,五老山隧道在施工之初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就是進洞問題。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施工人員在局部段落采取加強支護增設臨時仰拱等措施,克服施工措施復雜,變形沉降、施工進度緩慢等問題,耗時一年才安全、平穩的度過進口端300米的施工段落。
土質像橡皮泥,單天涌水最大3萬方!
2018年12月8日,五老山隧道左右洞施工進入F47大生地斷裂帶范圍,突發沉降及變形等危險情況。斷裂帶巖體以糜棱巖為主,呈粉質狀碎裂泥質結構,擠壓破碎明顯,整個土質就像橡皮泥一樣。
施工中,多次出現突泥、涌水、塑性流動和側壁內移變形、掌子面拱頂沉降等地質險情,單天最大涌水量達3萬立方,拱頂累計最大沉降2.8米,突泥、涌水20余次,猶如在“豆腐腦里打洞”。
3項國家使用新型專利、2個創新項目、8項課題研究
為確保工程順利進行,項目加強與相關院校合作,多次邀請專家進行技術論證,創新發明了鎖腳大管棚技術,并采取了塊石反壓回填、超前大管棚、徑向雙液注漿及強大的臨時支護、設立2臺55千瓦的抽水泵站等措施,有效解決了隧道施工難題。
為保障施工安全,項目部引進了隧道安全管理五大智能監控系統,并通過在掌子面加裝射流風機、霧炮機灑水和大型制冰機24小時不間斷放置冰塊等進行通風和降溫降塵,改善施工環境。
施工中,項目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和成果運用,成立科技創新技術小組,先后投入4500萬元用于科技研發。目前,已有3項科技成果轉化為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個創新項目通過了山東省經信委的科研立項,并完成了《偏壓淺埋全風化隧道施工技術》等8項課題研究。
墨臨高速公路起于普洱市墨江縣,止于臨滄市臨翔區,全長約236公里,是國家“一帶一路”及臨滄市脫貧攻堅的重大工程,是通往臨滄市境內的首條高速。建成后,能夠使臨滄快速融入到昆明4小時經濟圈行列,大力促進臨滄經濟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茶幾)
相關下載
BICES 2023陜西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西安召開
2023-07-18
BICES 2023河南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2023-07-17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