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工程何以能獲魯班獎?一探究竟!
發布時間:2020-12-21 12:26
來源: 中鐵十四局
中鐵十四局消息,日前,中國建筑業協會公布了2020—2021年度第一批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工程榜上有名,榮獲中國建筑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魯班獎。究竟是什么樣的品質才能獲此殊榮,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
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工程是武漢軌道交通網絡中縱貫市區南北重要骨干線路,串聯漢口、武昌兩鎮和城市五大重要組團,是貫穿長江兩岸經濟帶的一條重要發展軸和中心城區跨長江的重要客運走廊。
武漢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工程起于漢口三金潭,止于東湖梨園,線路全長16.7公里。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武漢地鐵8號線越江隧道以及徐家棚地鐵站,是國內首條雙層襯砌地鐵盾構隧道,工程于2014年10月26日開工,2017年12月26日通車。
三年攻堅克難 建設者連連闖關破陣
武漢地鐵8號線越江隧道盾構段是工程總體建設工期的關鍵控制節點,世界上首次采用常壓滾刀、刮刀復合刀盤設計,是當時最先進的泥水盾構機。
建設者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江底掘進難、沉降控制難、同步開發建設難、站段明挖施工難四項難題。區間盾構穿越長距離無加固條件棚戶區、淺覆土河床、強透水砂層、上軟下硬土巖復合地層,鐵路、建構物等復雜環境,安全風險極大,徐東至王家墩站站內地下商業街全長蓋挖施工,管線密布,岳家嘴立交橋下基坑圍護、開挖施工難度大。
除此之外,建設者還要面對多重風險。越江盾構強透水地層始發,離1號線高架橋近距離接收;高水壓江中11米淺覆土穿越;長距離穿越棚戶區、鐵路等敏感建筑;全線多處車站基坑緊鄰密集樓房、道路、橋梁,地面交通不中斷、基坑變形和周邊建筑控制技術難,復雜環境明挖施工;明挖、蓋挖及多種圍護結構和混合支撐體系的多種工法交錯疊加。
品質引路 “匠”心打磨出明星工程
武漢軌道交通8號線越江隧道是繼南京長江隧道、南京地鐵10號線長江隧道后,第三次穿越長江,在中鐵十四局大盾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該工程自開工之初,就確定了創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的目標,堅持“開工必優,一次成優”理念,建立以“運營介入、專業培訓、要點控制、樣板引路”為核心的質量預控體系,以“一個預策化”、“五個規范控制”、“六個百分百達標要求”,始終將科技進步和工程質量創優有機結合,打造武漢地鐵工程質量新標桿。
通過院士指導,自主創新科技,結合BIM應用、QC攻關,建立了由建設、勘察、設計、監理、施工共同參與的創優組織及保證措施,確保了項目安全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通過精細化控制盾構機的掘進參數,嚴格管片選型、精細操控、精準控制螺栓扭矩,確保成型管片的拼裝質量,成型隧道無上浮、無下沉,隧道線性順暢。針對穿越長江復雜地層大直徑盾構,首次在隧道管片內側增加現澆鋼筋混凝土內襯形成疊合結構體系共同受力,確保工程百年設計年限內的結構安全性和可靠性。管片預制施工質量控制嚴,生產精度高,從設備進貨再到安裝調試,嚴格按設計及規范要求進行驗收和檢測。
科技攻關 核心技術領先全球
建設過程中,該項目在線網資源共享、車站建筑設計、機電設備選型、生產生活用水處理等多方面實現節能環保、綠色高效的運營理念,自主創新6項核心及關鍵技術,推廣應用了建筑業10項新技術中的10大項、29小項新技術。
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半斷面滾刀設計的土巖復合刀盤及常壓下滾刀齒刀互換技術,克服了多項世界級的難題,創造了月掘進688米同類型盾構隧道施工新紀錄。技術成果經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鑒定委員會鑒定,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常壓下滾刀齒刀互換技術、帶沖刷防結泥餅功能的刀具和自旋式高壓水射流泥餅切割裝置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據統計,工程還獲得2項省部級科技獎、7項省部級工法,已授權4項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及6項外觀專利,出版專著2部。先后獲2016-2017年度全國建筑業創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中國鐵建優秀設計獎、湖北省建筑工程安全文明現場、中國電建優質工程獎、湖北省建筑結構優質工程、湖北省市政工程金獎、中國鐵建杯等榮譽。
(責任編輯:茶幾)
相關下載
BICES 2023陜西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西安召開
2023-07-18
BICES 2023河南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2023-07-17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