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發布時間:2023-07-06 07:53
來源: 原創
作者: 李佳洛
數字化轉型指的是將數字技術融合到企業之中,深化應用各種業務軟件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實現數據驅動的決策分析,徹底變革企業的業務流程,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績效。
當前,國內正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機械行業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行業。在新基建大潮下,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必選題”而非“選擇題”。
但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將業務由線下搬至線上,實現信息化或無紙化,而是要將數字化技術融入產品、服務及流程中,利用現代技術和通信手段,在客戶體驗、運營流程、合作伙伴協調及業務模型方面,通過對商業模型、業務流程、工作等的重新定義,實現新的創新和價值創造。
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
首先,從生產要素方面來看,工程機械行業在制造業中屬于勞動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行業,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原材料成本日漸上漲、智能化水平要求提升,工程機械企業比其他行業需要更多的財力投入,傳統的價格、成本優勢不再明顯。許多企業領導者意識到加速企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例如,大型工程機械制造商中聯重科自2016年初開始整合工程機械業務板塊,搭建工程機械各產品線統一的業務操作平臺、大數據平臺等,并著手打造塔機智能工廠,以達到整合資源、提升效率、提高企業經濟性指標的目的。
其次,從企業管理層面來看,原有的管理方式經驗化、隨意化、人工化,這也導致企業管理成本過高。工程機械行業產品需求制約因素較多,如工地進場時間季節因素、產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國家地區政策等,僅靠一線銷售人員的反饋及管理人員的經驗預測,很難科學、準確平衡供需關系,并且,傳統的大批量按庫存生產的方式很容易導致淡季產能過剩,旺季供不應求,生產與銷售脫節嚴重,庫存成本及風險很高。如果能通過系統及大數據平臺打通市場需求、原材料供應、通用部件匹配、產品庫存、市場銷售多個環節的數據,通過數據平臺智能分析、智能下料生產,必能夠降低庫存率提高周轉率,使企業的資源達到更優配置,也能加快市場響應速度。
第三,從客戶方面來看,客戶個性化需求及智能化需求日趨強烈。一方面,由于施工環境的復雜性,非標準的定制化訂單增多,對訂單的交付周期也要求縮短,按照原有的庫存生產已完全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且會造成庫存積壓。另一方面,隨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客戶越來越希望能夠對設備進行智能化、便捷式的管理。客戶對設備安全報警、智能或無人操作、所有設備運行狀態、廠家主動服務等關注度提高,要求能通過手機端隨時對自己設備進行掌控。特別是租賃商客戶,擁有不同廠家數星眾多的設備,此要求更為迫切。
工程機械行業推進數字化轉型有哪些難點?
01 缺乏對轉型的深入認知
企業高層沒有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有些企業領導者風險意識不夠,缺乏戰略思維,對數字化轉型缺乏深入認知,不能及時從上到下推動企業進行數字化變革。同時,當企業投資推進數字化轉型沒有取得顯著效果,則制約了企業進一步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動力。而且數字化轉型在信息化、工廠等方面都需做重大投資,這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承受的,數字化轉型還將使企業組織結構、人員配置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這使部分企業家對數字化轉型的效果信心不足,主動轉型積極性不高。
02 數字化人才短缺
數字化人才主要包括數字化領導者、數字化應用人才、數字化專業人才。數字化領導者主要是指企業的高管團隊,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者,有些領導者缺乏數字化思維,不能敏銳感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不能為企業提出合適的數字化轉型愿景。數字化應用入才是諸如營銷、財務、生產等部門的業務負責人,在數字化轉型中注重數字化技術與業務模式融合,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數字化專業人才是具備數字化專業能力的人才,如業務架構師、軟硬件工程師、大數據專家等。因為工程機械行業每個企業業務運營模式不一致、產品特點差異性大,不易掌握,所以工程機械行業的數字化專業人才也是十分緊缺的。
03 關鍵軟硬件供給受制于人
一方面,產品的智能化、數字化離不開產品核心技術的支撐,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起步晚,自主創新能力菏弱、關鍵核心技術難以突破。工程機械產品主要由動力系統、液壓、電控、傳動系統、機械部件組成,液壓和電控系統是最難突破的地方,這些核心技術大量掌握在技術發達的美國、德國等先進國家。另一方面,在涉及高端精密加工的制造裝備時,作為打通智能工廠關鍵環節的重要技術手段,廣泛應用于工程機械產業的專業工具軟件,如研發領域的設計仿真、建模分析、試驗檢測等工業軟件,國產化目前還難以形成有效替代,應用比例低。
工程機械數字化轉型先行者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工作,有些頭部企業已經開啟了數字化轉型的實踐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諸如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機械等,都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探索。
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
中聯智慧產業城坐落于長沙高新區,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綜合產業基地,最具創新活力的高端裝備智能制造中心。
中聯智慧產業城共布局8個全球領先的燈塔工廠,匯聚300條智能產線,600多項產線專利技術。通過全面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升級,形成以4大主機園區、4大關鍵零部件中心和8大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1個國際標準秘書處為核心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不僅平均每6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還將實現每7.5分鐘生產一臺高空作業機械,每18分鐘制造一輛汽車起重機,每30分鐘打造一臺臂架泵車;
同時,中聯智慧產業城通過全價值鏈數字化運營、智能排產、工業AI、數字孿生、全流程智能物流、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等多維度結合,將數字化與制造深度融合,實現產品一致性好,產品合格率100%,生產周期縮短55%,成為有感知、會思考的智慧工廠。
三一重工18號廠房
2022年10月,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成功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制造業領域燈塔工廠名單。依托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目前18號工廠的全部9大工藝、32個典型場景都已實現“智能制造”。18號工廠充分利用柔性自動化生產、人工智能和規模化的工業物聯網,建立了數字化柔性的重型設備制造系統。各環節全部實現自動化、信息化。
智能制造帶來的是生產效率的飛躍。與改造前相比,18號工廠產能提升123%,人員效率提升98%,整體自動化率升至76%,可生產多達263種機型。2021年,18號工廠的人均產值1471.13萬元,每1平方米效益15.4萬元,兩項核心數據均為全球重工行業的“燈塔標桿”。
柳工“燈塔工廠"
2021年6月柳工裝載機“燈塔工廠”開工建設,該工廠是將新建廠房11萬㎡,改造廠房9萬㎡,建成后廠房面積累計達到20萬㎡,實現年產3萬臺高端裝載機能力。工廠是以自動化設備為基礎,MES為核心,讓生產過程的物流、信息流達到高度協同與統一,實現用數據支撐業務改善,精益化、少人化,達成人均產出最大化為目的而打造的。柳工裝載機“燈塔工廠”將用智慧的數據變革制造,集合先進的技術打造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領先的裝載機智能制造基地。
圖片
龍頭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態度
徐工集團、徐工機械董事長楊東升
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正成為產業變革的主旋律,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有效抓手,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徐工將全方位、多場景、深層次推進“智改數轉”,全力打響數字徐工、智慧徐工品牌。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
數字化轉型是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數字化不僅提升了企業科學管理水平,還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即便面對國內的工程機械市場波動,數字化提供了熨平周期的法寶,利用數字化,基本上年初就能比較精準地算出年底的經營指標。
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
傳統企業數智化轉型是一件“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事。目前數智化、電動化正在重構全球經濟體系,傳統制造業的門檻持續降低,三一重工作為一個傳統企業,必須要完成數智化轉型。
國內工程機械的數字化轉型主要集中在頭部企業,跟國外相比,從數字化轉型深入程度和行業覆蓋度角度來看,仍處在應用級階段,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遠程運維、客戶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水平提升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休魚)
關鍵詞: 數字化轉型,物聯網,數據驅動,提高企業的績效
相關下載
BICES 2023陜西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西安召開
2023-07-18
BICES 2023河南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2023-07-17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